快速导航

联系我们

  • 联系电话:0537-2222322
  • 联系传真:0537-2771999
  • 联系邮箱:sdjhxy@126.com
  • 地 址:济宁市廿里铺街道信用社向西1000米路北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详细信息

到底是“隔离自闭症孩子”还是“融合”?!
信息来源:本站 作者:jiahua 更新日期:2016/7/4 16:26:22
写在前面: 融合教育不只是一个热潮,更是一个对于人本,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尊重。如果受教育可以被理解成是人权,那麽学校就没有道理把任何一个有特殊需要的孩子排除在校门之外,家长老师乃至…

写在前面:


融合教育不只是一个热潮,更是一个对于人本,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尊重。如果受教育可以被理解成是人权,那麽学校就没有道理把任何一个有特殊需要的孩子排除在校门之外,家长老师乃至社会大众也不该低估了这些孩子们的能力,从而剥夺他们受教育,并且成为社会健全公民的权利。


然而纯哲学面的思考并不能真正帮助融合教育的落实化。更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却是融合教育如何“隔离孩子”。



林凡裕
国际行为分析师-博士级(BCBA-D),美国滨州州立大学特殊教育哲学博士。现任美国罗拔摩理士大学教育学系副教授。研究专长包括行为分析、精准教学、特殊需要与弱势儿童教学等。




缺乏辅助与支援


回归主流的概念 (mainstreaming)可以说是随班就读的原型。当过去普通学校每每拒绝接受特殊需要的学生时,我们应该赞扬这样的先驱。是随班就读让这群孩子正式进入了普通班,得到普通教育的教学。可是下一步就不仅仅是把门打开,而是开了门之后该怎麽办? 有特殊需要孩子没有办法在第一时间就被普通学校接受,至少有以下几个理由:

(1) 孩子的学习能力不足,

(2) 问题行为很多,

(3) 不能遵守上课秩序,扰乱其他孩子学习,

(4) 霸佔老师的全部注意力,额外增加老师的工作量。


这些状况并不会因为现在我们可以让孩子进入普通教育系统,就会自动消失的。缺乏辅助与支援,有些孩子人是进了普通班,却还是缺乏社交或是教育上的进展,违背了融合教育的原始立意。更糟糕的是,往往因为学校没有办法因应孩子的需要,反而让其他普通班的孩子敬而远之,导致有特殊需要的孩子更加孤立,被排除在社交圈之外。




太多辅助与支援


另外一个极端却是太多的辅助与支援。遇到有心帮助,却受限于对于特殊需要理解不够,训练不足的老师,只想着要给孩子帮助,心态上并没有期待这些孩子其实也可以进步,可以独立。太过低估孩子的能力,给孩子太多的辅助,或是乾脆不让孩子参与其他孩子的活动,也就是说,儘管他们在普通教育中,却被过度保护,失去了接受普通教育的机会。结果就出现一个虚有其表的融合教育。我们的孩子反而更加边缘化。



不同的特殊需要


很多的研究都发现,现阶段的融合教育对于不同诊断的孩子有不同的效果。同侪更倾向于接受有肢体障碍或是感官障碍的孩子,因为这些障碍”看得到”,容易理解,会立即激发同侪之间甚至来自其他孩子家长的同理心,而给予帮助与包容。至于“隐形”的障碍面,却往往视而不见,给予差别待遇。


其实不只是学生与家长,我在做师资培训的时候也发现,很多未来的普通教育老师一提到写教学计画书,需要写融合教育时的个人化设计,立即的反应就是如果我有视觉障碍的孩子怎麽教,有听觉障碍的孩子怎麽教,有肢体障碍的孩子怎麽教。甚至如果有文化语言差异的孩子要怎麽教。因为这些都是很明显的不同。但是对于有情绪障碍,行为障碍,或是自闭症的孩子,却没有做出设计。并不是老师们不知道这些特殊需要的存在,而是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融合教育的广度,没有理解到他们需要面对的个别差异,远远比眼睛可以看到的部份大得多。




不同的入学预备


融合教育的差异性也表现在孩子的年纪上。研究比较自闭症与唐氏症的孩子的家长对于融合教育的观点,就指出有唐氏症孩子的家长更倾向于接受融合教育。这是因为唐氏症通常是出生的时候就确诊。


早期的干预与治疗能让孩子与家长在转换到融合教育的时候,有一个更顺利的过度。相对于有自闭症孩子的家长,很多在确诊之后,面对的是马上要入学的挑战。不管是心态上或是孩子能力上,都还没有为融合作出安排。相对来说,融合教育对于自闭症的孩子,也就不是那麽容易或是有效。




早期干预,早期预备


真正的融合教育是根据孩子的需要制定教学方案。融合教育本身不是一个目标,而应该是达到融合目标的方式与过程。千万不要因为做不到就抛弃这个人本的概念。反而应该投资更多的资源与人力,透过融合教育来达到社会融合的目标。经由研究与实证,我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融合教育不只是学校对于学龄儿童的教学与安排。透过早期疗育,早期教学,在正式入学前,我们就已经可以预备孩子之后更顺利的融合。